,却不是赵匡胤的脑残粉、爪牙鹰犬。
潘美原先也是柴荣的亲信,史籍说他与赵匡胤的感情也很深厚,但他没有参与“陈桥兵变”,因为他当时在陕州。
按照君臣二人的既定战略方针,接下来该是对两广(南汉)、江南(南唐)、两浙(吴越国)、福建(泉州)的收复工作,而这些地区全是中原势力自唐末以来就未曾触及过的地方,久离教化,不像河东、川蜀、幽州那样,无论是山川地貌还是风土人情,中原都了如指掌。
军事素养过硬,政治立场坚定,既要认真贯彻落实朝廷怀柔之恩,又要灵活果敢随机应变不辱王师之威……太懦弱的老实人不行,太残暴的社会人不行,太迂腐的书呆子不行,太滑头的老油条不行……赵普于是夹起了曹彬、潘美两块儿小鲜肉。
赵匡胤默默地翻动着这两块儿肉,片刻之后,露出了笑容,“哟,熟了。来——”
“来!”
“香。”
“香。”
赵匡胤对北汉的态度非常微妙。首先,北汉毫无疑问是非法割据伪政权,刘崇、刘承钧父子为“晋独”分子,中原从来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出兵北汉不需要任何理由和借口;其次,北汉的实力在“十国”中是垫底的,名副其实的战五渣;最后,北汉向大辽国称臣,背后有契丹爸爸的撑腰,这也是影响中原天子北伐决策的最关键因素。
然而辽国自辽太宗耶律德光之后就开始走下坡路,国力稳步下降,特别是在“火神淀之乱”中登基的辽穆宗,是辽国历史中最昏乱的皇帝之一,然而偏偏在位近二十年,使得辽国进入了结构性大熊市,综合国力长达二十年低位横盘。这些故事将在后文详述。
也正是在辽穆宗在位期间,中原人能够完成祖国的基本统一的重要原因。
赵匡胤登基之初,就派间谍秘密地与刘承钧进行接触,赵匡胤表示我知道你跟后周是世仇,割据太原也是事出有因,不过现在中原变天了,咱俩素无瓜葛,往事早就翻篇儿了,你为什么不回归祖国呢?如果要是铁了心要当天子,那就请速下太行,与我争鼎中原。
刘承钧托间谍捎话,说我们河东地狭民贫,实力不及您的十分之一,当然不敢冒犯天威,自招灾祸,我之所以困守在这贫瘠的土地上,只是想留一个祭祖的地方(区区守此,盖惧汉室之不血食也)。
听完这话,赵匡胤的表情从轻蔑变成哀叹,心说人家孩子也真挺可怜的。沉默片刻后,对间谍说道:“回去告诉刘承钧,我给他留一条生路。”
刘承钧的苦情戏打动了赵匡胤,所以史籍说“故终其世,不以大军北伐”,意思是赵匡胤履行了承诺,在刘承钧活着的时候,没有发动针对北汉的大规模军事行动。
政治家会动恻隐之心?
“先南后北、先易后难”早就是既定国策,不以赵匡胤的个人情绪为转移。而且史官又在这里玩儿了个小小的文字游戏,“不以大军北伐”,不是不北伐,只是不以“大军”北伐,小军还是可以有的。
事实上,就在赵匡胤收复两湖、川蜀的这段时间里,大宋与北汉的边境冲突就没有停歇过,双方一直在边境拉锯。
就在赵匡胤灭蜀、筹划下一个打击目标的时候,北面传来一个好消息:刘承钧死了。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北汉两次乘丧出兵(郭威死后的“高平之战”和柴荣死后的“泽潞之战”),风水轮流转,也该中原人乘北汉之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