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盖自国恩,尽从家法……在孝于家,在忠于国,口无不道之言,门无不义之货。所愿者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
国恩,哪国的恩?忠于国,您又忠于哪个朝廷?
《旧五代史》尖锐地提出了批评,“然而事四朝,相六帝,可得为忠乎!”这里的“相六帝”与“事十帝”不矛盾,因为冯道在政坛上起起伏伏,辅佐十帝,其中以宰相身份事六帝,故称“相六帝”。
所以,《旧五代史》指出,无论冯道怎么洗白,谥号也无法是文贞、文忠,就因如此。
不过,《旧五代史》还算客观公正地给予了冯道正面的评价:“道之履行,郁有古人之风;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礼。”
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直接大骂冯道寡廉鲜耻,“予读冯道《长乐老叙》,见其自述以为荣,其可谓无廉耻者矣!”
那么什么叫无廉、无耻呢?修爷解释说“盖不廉,则无所不取;无耻,则无所不为。”
欧阳修也客观地记载了冯道的正面形象,“然当世之士无贤愚皆仰道为元老,而喜为之称誉。”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对冯道颇有微词,说一女不嫁二夫,忠臣不事二主,而冯道这四朝十帝……“朝为仇敌,暮为君臣,易面变辞,曾无愧怍,大节如此,虽有小善,庸足称乎!”
同样,司马光虽然否定了冯道在大是大非面前的做法,但也没有当键盘侠,而是抛出了一个更大的疑问,“当是之时,失臣节者非道一人,岂得独罪道哉?”
一句话,错的不是冯道,而是整个世界。
元代诗人刘因作《冯道》一诗:
“亡国降臣固位难,痴顽老子几朝官。
朝梁暮晋浑闲事,更舍残骸与契丹。”
此后,“朝梁暮晋”便成了冯道身上的一个醒目标签,也成为比喻没有节操、反复无常的一句贬义成语。
在所有对冯道的评价中,总结起来无非是两点:正面的,说他品德高尚,德高望重;负面的,责之以君臣大义。
历史在五代之后,进入到了一个大一统的时期——宋朝,宋朝虽然基本完成了统一,但西北地区的西夏政权(夏州李氏)和北面的契丹政权(辽)几乎贯穿始终,而到了南宋,北方兴起了另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政权——金,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忠君”二字显得尤为重要,而冯道恰恰被用作反面典型。
在宋朝,人们需要的是杨家将、岳飞式的英雄,而不是冯道式的俊杰。五代史的编撰工作恰恰是在宋朝,所以对于冯道的“寡廉鲜耻”,就要大批特批,批倒批臭,批得他体无完肤,把他打翻在地,再踏上千万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这就为后世对冯道的评价奠定了舆论基调。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冯道。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冯道,生于唐僖宗时期,经历了唐朝末年的僖宗、昭宗、哀帝,在后梁时期正式进入政治舞台,并迅速跻身于核心权力圈,从此一直活跃到了后周世宗朝。活到70多、80多的人不在少数,但能连续四朝十帝活跃在中央最高权力核心圈的人,古往今来,只有冯道一人。所以人们说冯道是“五代十国”的活化石,他的一生浓缩了整个五代十国的历史。
我们既然讲《五代十国往事》,就不得不在这位活化石身上多费笔墨。也算是在紧张的军事行动中,略作舒缓休息。
接下来,我们将回到柴荣的视角,领略一下这位千古一帝在“高平之战”后开启的统一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