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派仪驾去通州,也得有官员带领着啊,这受命带领仪驾去了通州的官员是谁呢?这人不是别人,正是李缙,朱厚熜派李缙带领仪驾去通州,准备随时接蒋王妃进京入宫,是因为李缙不是外人,蒋王妃见了李缙心情能高兴一些,这个不是外人,说的不是李缙是兴王府的旧人,而是自家人,虽然现在还没有成为事实,但早晚会成为事实。
在朱厚熜还没有进京继位之前,蒋王妃就已经询问过朱彩璃的意见了,朱彩璃在考虑了几天以后,已然同意下嫁李缙了,这事儿朱厚熜早就知道了,只是没跟李缙提起过,他不提自有他的打算,他在谋划一件事情。
朱彩璃之前怀疑李缙进兴王府做事,是为了接近她,对李缙一副挺不待见的样子,后来怎么考虑了几天,就同意下嫁李缙了呢?
那是因为她知道,她未来将会由郡主晋升为公主,而与公主匹配的驸马,要比郡马难找多了,也不能说是难找,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人有的是,想找那还是能找到一大堆的,准确的说应该是好的驸马难找。
明朝皇家规定,驸马须从平民或低级官吏家庭中选取,而且不止是被选中的子弟不能为官,就连被选中的人家,近亲也不能再出仕为官,即使已经做了官的,也得退休回家。
所以一些有理想、有抱负的有为青年,是没人会去做什么驸马的,就算他们想娶公主,想去做这个驸马,他们的家人多半也不会答应,因为做这个神马都不是的皇亲国戚,要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另外在明朝,公主和驸马大婚后,公主会住在十王府中,但是驸马却不能常住在十王府,一个月只有几次跟公主见面的机会,平时要守活寡,在明朝这样一个妻妾横行的朝代,有哪个男人能忍受得了这份寂寞?又有哪个男人不想纳妾,甘愿与一个女人共度一生?
所以因为这些那些的原因,这公主很难找到好的、称心的驸马,而李缙也算是人中龙凤吧,人长得不错,又有才学,还是比较合朱彩璃的意的,但也只是合意而已,还没到喜欢的不得了,能下定决心下嫁给他的程度,可朱彩璃又怕错过了他,再也找不到比他更合意的人了,在这种情况下,朱彩璃犹豫再三,最后才咬牙答应了下来。
在李缙带领仪驾,也就是带着好些人,举着旗、伞、扇、兵器等古代用于仪卫的兵仗,即仪仗去通州的时候,张太后也出面召集要臣,开始正式商议兴献王及王妃的尊称问题了。
张太后和杨延和等人,都意识到这件事情不能再拖下去了,如果还解决不好,让兴献王妃继续滞留在京郊,这日子久了,事情传了出去,那皇家的声誉将会一落千丈,正因为会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才迫使张太后松了口,不然她是不会同意商议什么兴献王和王妃的尊称问题的。
后来经过商议,由杨廷和代为草敕,就是帮着皇帝写了诏书,诏书上写说:朕奉圣母慈寿皇太后懿旨,缵成大统,本生父兴献王宜称兴献帝,母宜称兴献后,宪庙贵妃邵氏称皇太后,仰承慈命,不敢固违。
其实杨廷和内心是拒绝的,他是不想这么写的,因为这已经远远超出了祖制古训,但他又不能不这么写,不然小皇帝肯定不干,会继续纠缠下去,到时候惹得朝野震荡,那就得不偿失了,可是这又有违他的初衷,未免遭人议论,事后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她借张太后为词,说是张太后的懿旨,将这件事情给搪塞了过去,其实这并不是张太后的意思,张太后根本就不想尊兴献王和王妃为帝、后。
这诏书写好以后,就给朱厚熜送去了,朱厚熜看完那诏书,心说李缙这主意真灵啊,我这一哭一闹,事情竟然就这么简单地解决了,他不禁大乐,但他还是感觉不太满意,可杨延和说,这是慈寿皇太后的懿旨,他又不好违抗,另一方面,他的母亲滞留在京郊也有些时日了,还是应该尽早接进宫来为好,是以他便勉勉强强地接受了这一草敕。
然后在十月初的时候,滞留在通州足有十天之久的蒋王妃,在李缙率领的浩浩荡荡的迎驾仪仗队伍的簇拥下,姗姗进京,由大明中门入了皇宫。
李缙于三日前就到了通州,在见过蒋王妃以后,他带领迎驾仪仗队伍在通州驻扎了下来,而后在诏书送达,蒋王妃进京入宫之前这三天时间里,他每日都与随蒋王妃一同进京,也要入宫的兴王府的两位小郡主厮混在一起,除了陪她们聊天解闷,其他神马事情都没做。
其实李缙是不想跟朱彩璃和朱彩鸢这两位未来会成为公主的小郡主有过多的接触的,但郡主召他去见面,他也不能不去,原本他以为蒋王妃知道了这事儿,肯定会加以阻拦,毕竟两个未出阁的姑娘家,整日和一个年青男子待在一起,不管怎么说,这也是不好的,可没想到蒋王妃对这事儿却不闻不问,任由她的两个女儿瞎胡闹,确切的说,是任由朱彩鸢瞎胡闹,因为每日都是朱彩鸢派人来找的他,而朱彩璃则是持默认态度,说白了就是朱彩璃也想见李缙,朱彩鸢被当枪使了,要是朱彩璃不想见李缙的话,她完全可以制止朱彩鸢召李缙去她们的行宫驻地,也可以在朱彩鸢召见李缙的时候避而不见,可是她却没有这么做。
朱彩鸢从她的母亲蒋王妃那里听说李缙来了通州,连续几天召李缙去她住的行宫,都跟李缙聊了些什么呢?
因为最开始的时候,朱彩鸢是打着想要了解一些京中动态的旗号召见的李缙,所以李缙跟朱彩鸢和朱彩璃聊的,都是宫中、朝堂和京里民间,最近这一时期,发生的一些大事、要事和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