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客,组成了古代市井百姓的一幅幅生动的图画,带着一股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路上也曾经出现过布庄,只是看规模应该是高中档的绸缎铺,薛一梅见薛春山生怕自己进去的样子,就没有停下询问。
她知道大哥是一个细心的人,一定将城里的地理环境摸熟了,这才带着她们一路不停地走,无非就是怕自己花钱多,想要找一个价钱便宜的布庄。
果然,薛春山见薛一梅问,就指着西边的街道说:“那里靠近西北角有一个布庄,价钱比较便宜。”
薛一梅听了就踮着脚尖往西边看了一眼,说:“大哥,那咱们这就过去吧。”
薛一梅也不想花太多的钱买多贵的衣裳,毕竟薛家家境如此,也不适合骤然穿的太好,再说,自己钱袋子也不是太厚,管布料如何便宜,只要穿暖和了就行。
于是,一行人脚步匆匆的拐向西边的街道,一直往西北角一个布庄走去。
据薛春山说,自然他也是听说的,这家布庄有些年头了,几乎从柳河镇建镇就有了。
布庄针对的顾客群始终是最底层的百姓,物美价廉,童叟无欺,口碑很好,柳河镇的普通百姓,都是布庄的老顾客,甚至住在柳河镇方圆几十里的山民们,也都慕名而来。
因此,布庄的生意一直很红火。
一开始经营布庄的是一对年轻的夫妻,后来经过数十年成了垂垂老人之后,他们的儿子、孙子就接手了,据说现在经营这家布庄的是老人的重孙子和孙媳,另外还有几个年轻的小伙计。
薛一梅消化着薛春山一路念叨的信息,来到了布庄门口,忍不住抬眼打量了几眼。
从外表看,这家布庄很简陋,房子虽然也是青砖瓦房,门口有几级台阶,但门窗明显的很破旧了,就连挂在屋檐下绿色的绢纱灯笼,经过风雨侵袭,也已经变成了白色灯笼了。
此时,进出布庄的人不少,大都是穿着朴素的普通百姓,甚至有和薛家人一样穿的破破烂烂的乡下人。
这么一看,薛一梅他们也不算太显眼。
其实,大街上,比薛家人还不如的大有人在。
一路上他们就看见了好几拨衣不蔽体、冻得哆哆嗦嗦,拿着个破碗要饭的人。
只是薛家人自顾尚且不暇,哪里有余力去可怜别人?
不过,在路过他们时,薛一梅还是从怀里掏了几文钱放在了破碗里,因为她实在受不了弟妹们哀求的目光。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弟妹们善良淳朴的品性,薛一梅自然不好太过分。
其实在她看来,这些乞丐年龄也就四五十岁,大可以找份工做,哪怕去山里砍柴,也能挣份糊口钱。
大哥他们不也是一亩地、一文钱没有,甚至连房子都是租的,靠着去山里找生计才活了下来?
大哥他们行,这些乞丐为啥不行?手脚又没断。
薛一梅其实怀疑他们就是以乞讨为生的人,只有涉世未深的薛家人可怜他们,没看到街上的行人都没人理会他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