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雍坊的王家在财力上虽然比不上申家,但是其在京师的影响力,却不是申家能比的。
因为细算起来,王家与皇家可是有着一定的血缘联系的。
当初实行“崇祯新政”时,陛下不是终于对自家人下手了吗?各地的藩王被强行削藩,而且嫡系子弟被要求全部迁入京师。
同时,朝廷也不再像以前那样供奉他们,需要他们自谋出路。
不过,为了安抚他们的情绪,朝廷允许他们自由经商,并在税赋上面给予了一定的优待。
于是,一些精明的藩王便抓住这个机会,不惜通过联姻的方式加强与其他财力雄厚的豪商之间的联结。
然后,双方借助这层关系,再一起联合投资。
这样,不但可以迅速的扩大生产规模,占领市场,同时还可以获得一定税率的优待,简直是一举两得。
而对那些豪商来说,朝廷已经将这些藩王该剥夺的都剥夺了,应该不会再向他们下手了,所以与这些藩王合作,风险并不大,但是收益却不小。
在上层圈子中,特别是京师这样的圈子,光有钱还不够,还得有势。
没有势的,得想办法去弄,弄不到,那就去借,这些落魄的王爷便再合适不过了,通过他们的影响力肯定能够有效的提升自家在京师的地位。
哪怕这些是被削藩的王爷,但他们身上的皇家血脉是削不掉的,现在依然顶着皇族的名头。
而且,与他们一些联合投资,还能够少交税,这不就是利润吗?
所以,双方几乎是一拍即合。
那些被削藩,还被强行要求入京的王爷,原本心中对崇祯还是有很大怨气的。
认为崇祯违背祖宗遗愿,强行剥夺本应该属于自己的很多特权,让以后的生活变得越发“艰难”,子孙后代更难“生存”,这不成了全天下人的笑话吗?
所以,一些人还准备暗中联合对朝廷不满的人阴谋造反。
但是,当他们成为京师上层圈子的香饽饽之后,慢慢的就将心中的怨气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因为他们在地方,也没有什么实质的权利,主要干的两件事就是生孩子,然后不断敛财。
现在在京师,既然也找到了生财之道,那自然没必要再冒风险与崇祯过不去,和京师的豪商联合起来赚钱不好吗?
只要有钱了,想生孩子,那还不是可劲的生。
于是,这几年来,皇族与豪商联姻的事情几乎没有间断过,大时雍坊的王家便是其中之一。
与他们进行联姻的,是原封地在山西的晋王,王思诚的大哥迎娶了晋王的长女,二姐则嫁给了晋王的庶子。
有了这层关系,双方在这几年中陆续进行了各方面的合作,利益捆绑得越来越深厚,双方各取所需,王家的地位在京师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不同于一般的豪商。
但是,这几年迅猛崛起的申家却没有赶上趟,毕竟申家的底蕴还是太薄了,很多人认为申家的成功就是靠投机取巧,不大被那些传承悠久的世家和老牌豪商看得上,这当中自然有不少是因为嫉妒心所致。
除了这一点,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当初申万林公然支持“崇祯新政”,赞同削藩也得罪了这些皇族。
那些藩...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