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自己翻译《道德经》(上)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释义:

    古之擅于研究道的人,均皆具有探究事物精细微妙之处的才能,深不可测的智慧。这些深不可测的才能和智慧,让今世的强者都为之动容。他们具有如履薄冰的小心,无畏于他人怀疑的目光,严然以客观的视角,持着等待冰川消融的耐心,本着朴素的动机,成就伟大的胸怀。事物的纷乱如一潭浊水,谁能静待其慢慢变清?谁又能静观其生动之处?我认为应是具有求道之心的人,他们从不自满,只有不自满,才能发现事物的缺陷,从而推陈出新,直至于创新。

    第十六章致虚极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释义:

    虚实之道互相转换,在虚的极致,会出现一种寂静的状态,此时乃是思考和笃行的最佳时机。万物生发变化之道,我不厌其烦的反复观察思考。发现那生发如云的草木,其最终结局,均将叶落归根,起于彼而归于彼。当一切生发之态归于初发之时,便归于寂静,寂静中又蕴藏着待发的生命。这种生命始终之间的规律,是一种常态,知常用常,是智慧的通明。不知常用常,其思其想容易走向岐路,岐路是凶途。常态的表现形式,是客观的,因其客观,因此容易得到公认,公认的事物,应被认为其已被全面的研究,全面的研究得出公理,公理便是道。道的存在,将不会因研究者的逝去而消泯。

    第十七章太上

    原文: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释义:

    我认为人们对空间中的事物的认识可分为四个层次。处于最外围的第四层空间的事物,可称为太上,因其几乎不关痛痒,人们对其的了解几乎没有。其次是处于第三层的事物,因其存在,但人们对其的了解处于似是而非的境地,所以多以好奇的心态去亲近和赞誉。再次是处于第二层的事物,因其可以间接地影响人们,所以常使人们产生一种畏惧和害怕的心理。再次便是能直接影响人们的事物了。这层的事物由于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容易发生最直接的冲突,常被人们侮骂攻击。这是因为信息传递的全或不全,所造成的信任与不信任的关系造成的。悠悠岁月中,在宝贵的历史记载中,我们已深明其理。但在民间这些道理早已自然形成,虽不一定明白其道理,但却本能地遵循。

    延伸:

    这一章,使用了周易的分析事物的原理,但又没有完全的按照周易的思想来写。可以看出,在中国的古代,朴素的分析我们身周的事物,并用于指导自身的行为的方式已经被先贤们掌握并广泛运用。

    第十八章大道废

    原文: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释义:

    战乱时期,国家归属变化无常,政令朝存夕改,唯一没有变化的是仁义之道。智慧并举,能人倍出的年代,也会存在虚伪之人事。家庭不和,六亲不睦,但慈祥的父母,孝顺的子女始终存在。国君昏傭,但忠国之臣从不缺少。万事万物不可一概而论,辩正认识,区别对待。

    第十九章绝圣弃智

    原文: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释义:

    绝圣人之道,灭百姓之智,国家便会繁荣昌盛;灭绝仁义道德,人民便会行使慈孝之道;灭绝奇思妙想,使人们不为利益,便不会产生盗贼。这样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论段,我认为是不足于能使人信服的,所以应当嘱托人们进行理性的判断。以扑素诚实的思想,大公无私的精神去传承文化,才能令真理的传承不让人担忧。

    第二十章唯之与阿

    原文: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欲人昭昭,我独昏昏。欲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释义:

    以转化的眼光看待,高贵和贫贱之人相比,并无多大的区别;美丽与丑恶似乎也只存于一念之间。这些让人敬服的道理,不可不敬服。土地之所以显得荒芜,是因为种子尚未生发,并不是其本身便是荒芜的。熙熙攘攘的人群,忙碌于祭祀的餐饮,享受于登台远望的春光。我如今却淡泊宁静,失去了心跳的激情,如未出生的婴儿般只有思绪飘忽,不知归属。众人皆觉得余兴未了,我却感到生命正在不断的流逝,这样的心情是显得多么的愚蠢啊。世人都昭然若揭,独我昏昏沉沉,世人皆明察秋毫,独我迷迷糊糊。这样的思绪如海般望不到边,如风般没有止息。世人皆满足于当下的生活,独我鄙陋顽固,非要去追寻那虚无缥缈的天地之道。

    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

    原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释义:

    在物体上打出小孔,用于观察事物,更容易发现事物的本质。我们通常情况下所见的事物,总是被各种表象掩盖着,让人看不明白。这些表象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有些是事物的外在表现,有的却是事物的本质。利用工具反复观察,便可发现其最精微的构成,这些最精微的构成,是物质形成的基础,蕴含着生物传承的信息,从古至今,这些遗传信息从未遗失,一直保持着初始状态的样子,似乎在等待着人们的解析。我如何知道这些事物是在等待人们的研究呢?因为我此时正在从事着这样的研究。

    第二十二章曲则全

    原文: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释义:

    弯曲的树木往往得以保全,用作房梁的木材应当越直越好,低洼的之地,往往更容易洪水泛滥,消除积弊才能推陈出新。往往浅显易懂的道理反映的正是事物的本质,思虑太多反而容易迷惑。所以圣人一般都坚持使用辩证统一的方式去研究事物的本质。不存偏见,才能更加明析,不自以为是,才能更加彰显事物的本象,不使结论自相矛盾,更容易获得成功。不持矜骄情,方能保持长久的谦虚谨慎。这些浅显易懂的道理都是不需争辩的事实,所以大家再去进行争论就显得没有任何意义。其实古人所说的象“曲则全”这样的道理并不是凭空捏造的,是在真实历史事件中经过反复验证后才归纳总结出来的。

    延伸:

    中国最著名的理论便是格物致知,比如“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便是以自然界的事物“花”没有花期能够长达一百天的原理,来说明“人”的生活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倒底是先有物的道理,然后人们去学习;还是先有人的道理,人们再去自然界找相似的事物来总结,以使人们能更好的记住,传承;还是这两都之间都是因为遵循道的规律,而在一些表现形式上具有共同之处?我想这个问题,似乎值得研究。

    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

    原文: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释义:

    人们总是用简练的语言来表达自然中存在的规律及其运行方式。辟如:“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是谁造成的呢?天地运行的规则。天地之间形成的事物尚且不能持久,何况人的命运。”所以,从事于研究事物本质的人认同事物的本质规律,研究事物表象之美的人认同美术之道,从事历史研究的人更认同从历史事件中总结出来的社会发展规律。从事事物根本规律研究的人,道若有知,也会乐于得到他们;从事事物表象之美研究的人,事物的表象也会乐意向其展现自己的美之所在;拥有研究历史规律的人,是历史的幸运。这些道理并不足以取信所有的人,有不信的人才符合人性之道。

    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

    原文: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释义:

    踮着脚并不能久立,两脚跨在路上也不是行路之道;人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自以为是的人不会得到表彰;自相矛盾的理论不能得到成功;持矜骄傲的人得不到进步。以研究道的眼光看待,这些现象就仿佛是因过余饱食而使身上长出赘肉的行为。象这样具有暇疵的人或事物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恶感,所以追求完美的人不愿意与之相处。

    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

    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释义:

    天地初开前世间一片混沌,有物在混沌中长成,先天地而生。无形无质,独立而不可改变,循环往复而没有终止,我以为这是天地运行的本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便叫它为:道,命名为:大。大可理解为没有尽头,没有尽头的地方可称之为远,远到不能返还。所以我认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世间这四大之中,人的大当排在第一位。人的行为可影响大地的环境,大地的环境影响天气的运行,天气变化将改变万物生长发展的规律,万物生长规律的变化最终影响到的还归于人自身。

    第二十六章重为轻根

    原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释义:

    只有通过繁重的劳动才会换来轻松的生活,宁静与烦躁相比,更显出宁静的可贵。是以君子从不厌弃繁重的工作,虽然看起来并不显得荣耀,但其轻松之态却仿若燕飞般的超然。无奈一些身处高位的人,其立身处世均显示出轻贱天下的姿态。却不知,轻贱的态度将会失去拥有轻贱他人的资本,带来不得安宁的烦躁。

    第二十七章善行

    原文:

    善行,无辙迹;善言,不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释义:

    善于行走的人,可以隐藏辙迹。善于言谈的人,让人挑不出语病。善于数学的人,可以不打草稿。善于修建机关的人,找不到关键便使人无法开启。善于打绳结的人,不告诉别人方法,其绳结便不会被解开。所以,圣人一般善于救济人,使其不被遗弃,也善于修理物品,使废物不被丢弃。可谓具有影响事物的聪明和智慧。所以有善长的人,可以作没有善长之人的老师。没有善长的人,是有才能的人的资源。不尊重老师,不受惜资源,这样的人既使具有很高的智力也只能行迷糊之事,不懂得其中的奥妙。

    第二十八章知其雄

    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释义:

    知道雄,守于雌的事物,是遍天下的溪流。遍天下的溪流,都奔行不止,充满生命之力,就如初生的婴儿。知黑守白的事物,莫如太极之图式。太极图式运转不停,便是无极的状态。知道荣耀,甘于受辱,所为之事莫过于食物,食物充足,才是朴实的需求。扑实的道理可用于指导器物的制作,圣人用之,将起到表率的作用,所以大道的传承不会断。

    第二十九章将欲取天下

    原文: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觑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释义:

    寄希望于夺取天下以便可以为所欲为,这样的想法是不可能得到实现的。天下最难得到的是民心,因为民心不可欺骗,也不可玩弄。欺骗的手段最终都会失败,玩弄民心者将失去民心。所以圣人治理天下不会妄为,所以不会失败,不会失去人民的拥戴。人心是最不可捉模的事物,表现万般,前行后随,或觑或吹,或弱或强,或安或危不一而足。所以,圣人治下不走极端,不尚骄奢,不居高临下。

    第三十章以道佐人

    原文: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也,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释义:

    按照道的规则行事的君主,并不会总以兵力强取,往往见好而收。军队所处的地方,往往只剩下杂草灌木。两军交战过后的地方,瘟役横行,民不聊生。善用兵者,以达到目的为目标,不提倡强用武力。得到结果而不矜持,得到结果而不再攻伐,得到结果而不骄傲,得到结果而有不得已的理由,得到结果而不逞强。事物壮到极处便会走向衰老,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转折规律,这样的规律早已在历史上得到证明。

    不道:

    我理解这里的不道,是居于有和无中间的那个点的道,不属于有道,也不属于无道。也就是物壮则老这个原理中的壮和老的中间那一点,称之为不,也就是“勿”,其实,在这一章里,不道,有可能是指的事物变化的转折点,也即是转折之道。但我在释义的时候,不用不道,而是直接用发展变化的转折点来代替,只是想将事情说得清楚一些,能否达到效果,不得而知。

    第三十一章夫兵者

    原文: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都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都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释义:

    军队,不是吉祥的事物,一般都起破坏性作用,所以一些按照道的规则行事的人不予认可。所以君子平时考虑问题讲究深远,用兵的时候则贵在保守。战争带来的往往是灾难,不是君子愿意使用的手段,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时候才用,且都以和平谈判为上上之选,否则胜利者的结局也不能算得上完美,如果认为战争会带来更完美的结果,这样的人往往会主张杀戮。沉溺于杀戮之道的人,其志向不可能得到人们广泛的认可。吉祥的事应该给予鼓励,坏事应该避免其发生。下级将领导的行为应干劲十足,上级将领导的行为以稳妥为主,言语上讲究稳重。战争必将导致大量的人被杀死,应对他们进行哀悼纪念,战争结束后为他们举行丧礼。

    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

    原文: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释义:

    有些道没有被命名,但却存在。既是是很小事物遵循的道,放之于下也是必然得到遵循的。王候若能遵循这个原则,则事物都能得到妥善对待。大气层与大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使空气保持循环,形成雨水,不需谁来命令,都会让人公平享有。按照这种公平的原则制定相关规则,规则才有遵循的必要,人们按照公平的原则来决定行止,这样的行事方式才能形成良性循环。这样的道理不知凡几,构成了道的万千分支,但脱不了道的根本,就象百川终归于大海一样。

    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释义:

    能知人用人的有智慧,能自知的人聪明。能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能战胜自己的人强大。知到满足的人才算富有,努力不懈的人拥有志向。不会迷失方向的人才会活得长久,虽然身死但其精神不亡的人才称得上长寿。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