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这场争执的关键,也就是那件刚出土的陶瓷器此时正摆放在争执双方的中间。
在看到这件东西的第一时间,丁伊已经判断出这是一件赝品。
理由也很简单,因为一件毛瓷小碗。
毛瓷,红色时期专为某位领袖人物特定的瓷器,其制作工序之复杂,其中参与的技术人员之众多,几乎是那个时代集大成之所在了。
毛瓷制作的工艺十分复杂、用料也十分珍惜昂贵,其中使用的临川高岭土更是已经枯绝,也就是说后世之人在找到新的临川高岭土之前再难复制毛瓷。
毛瓷通体晶莹剔透,洁白如玉,用手指轻轻的敲击,其声音清脆悦耳,在光线照射下,器壁成半透明状。
它还有一个最大特点是导热系数低,把它制成壁厚不足毫米的茶杯,注入开水后,用手紧握杯体也无烫手之感。
在前世,毛瓷的存世量就很少了,流通在古玩市场里的毛瓷就更少了,而因为特殊的历史意义再加上精美的做工,毛瓷的收藏远景十分好。
前世,丁伊也是有幸在爷爷的一位老朋友家见过两盏毛瓷茶杯,撇开毛瓷的历史意义来说,光是其精美简约大气的设计在当时就吸引了丁伊的注意。
后来又一段时间,丁伊还特意了解过毛瓷的一些信息。所以说起来,她对毛瓷的了解并不少。所以哪怕眼前这件毛瓷赝品因为长期掩埋在地下看上去多了一些历史韵味,但丁伊还是第一眼就认出了这是一件赝品,而且还是一件半真半假的赝品。
至于为什么说半真半假,那是因为这件小碗的制作材料中有了不少从真正的毛瓷碎片中提取出来的关键材料。
但也因为这种材料提取出来的数量不足,所以这件小碗的表象就没有真正的毛瓷那么通体透亮,以及润而不锐的韵味。
从这方面来讲,或许当初那个制作这件赝品的人也只是想仿制一件毛瓷而已,毕竟毛瓷碎片的价格也不便宜,能用如此高昂价格的原料来制作这件小碗,就足以见得制作者的初心应该只是单纯的想仿制一件毛瓷。
但偏偏最终提取出来的原料不足,又或者是制作者改变了主意,不甘心只制作一件毛瓷,最终就弄出来了这么一个半真半假的东西。
当然,这些都不是重要的,真正让丁伊判断这件小碗是赝品的依据还是上面的一个很明显的破绽——一个落款。
丁伊没看到小碗底部的底款是什么,但她一眼就看到了碗壁上有一个小小的红章,上面刻着的是一个“张瓷”两个篆书字体。
张瓷是谁她不知道,有可能是她死后出现的某位制瓷大家或者制作赝品的高手。
但不管是哪种,在一件毛瓷仿制品上留下如此明显的破绽本身就是一种失败了。
当然,也或许是这个叫张瓷的故意留下来的这么个破障。
这些都不可考。
但仿制品之所以称之为仿制品就是要无限接近原品来制作,这种明显不同的标志是不可能出现在一件成功仿制品...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