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渐的已经摆脱了奴隶制,形成了汉朝时人身依附关系不太严重的政治制度。
人身的解放,不仅是带来的是经济的繁荣,更是带来了文化的繁荣。
随着历下学宫,泰山学宫,帝丘学宫,蓟下学宫,凤台学宫,东林学宫,一代代士子在吕荼的政策鼓励走向各地兴修教化,办理乡校,几乎现在大齐的土地上,每一个邑,每一个乡都有了自己的公立学校。
虽然这些学校和某些贵族的私塾,无法比的,但是大齐的文化普及率是越来越高了,而且是吕荼所推行的新字文化。
《华夏大字典》在伍子胥去世的那一年,由颜回等历下学宫,近乎五百名硕儒大贤历经四十二年,两代人的努力,终于完成了。
这部融合了天下铭字的字典,共有三千多个字,每个字推广的都是最简单的写法,在这字后面不仅有解释意思,还有三大文化区文字的写法。这三大文化区,分别是齐鲁,秦晋和越楚。
乡校中所教授的文字,吕荼也没有像秦始皇那样乾纲独断,霸道,只准教授一种文字,而是进行选修,即是推广的文字必须教授,但是各文化区的字也可教授,由各地的乡校夫子决定。
乡校夫子所教授的都是基础的六艺,所谓基础六艺,是齐国的三十六国老,七十二大国士,五百贤达共同研究制定出的基础教化内容,其包涵:礼,乐,剑,书,数,格物。
礼是普化,是为了实现文化的同心。
乐是培养情操,是为了繁荣艺术。
剑是锻炼身体,是为了增强人的体魄。
书是书写,识字,作文,是进一步提高人文修养的基础。
数是理数,气数,技术,是讲述理论经验知识。
格物是认识自然万事万物,从万物中寻找道理。
这六艺,和历史的六艺有很大转变,当然要归功于吕荼的强加干涉。
吕荼始终认为教育的本质虽然是教人如何做有德行的人,但去教人如何生存也是十分重要的。
所以本来这其中是没有剑和格物的,但是吕荼强势改变了它,把基础教育中的射和御给改到了学宫教育阶段。
因为基础教育所学的人多数是童子少年,他们没有必要学这些成年人才应该学的东西。
而剑术和格物却不一样,他们的实际用处非常大。剑术,可以健康童子少年们的身体,提升他们的血性,最重要的是给他们增加遇到危险时生存下来的几率。
格物呢,主要教授的是他们认识自然,譬如什么野草野果可以吃,什么样的蘑菇不可食用,若是遇到猛兽腹泻发热溺水应该怎么应急?等等诸如此类。
乡校六艺教授完毕,经过乡校夫子考核,每年推举出三人,进入郡城,由郡博士进行司考,从中挑出优秀者十人,每两人一组推举进入凤台学宫,东林学宫,蓟下学宫,帝丘学宫,历下学宫,这五大学宫进行进修。
当然若是有士子不服这种推举制度,也可以直接去自己想要去的学宫报道,通过破除学宫所设置的“大关”,成为学宫的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