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犹豫并非没有道理,尽管董卓言之凿凿,似乎已经吃定天子不能降罪于他,但曹操心中还是存有不少顾虑。
若是寻常的帝王,自然会为了平衡朝堂上下,对董卓的行为高举轻放,以卫大汉安定。
但刘辩绝对不是平庸之辈,甚至,比起先帝城府更深。
曹操不会忘记数年前,身为太子的刘辩春猎之时,一本正经地招揽自己的模样。
“曹卿若为某所用,若有朝一日某为天子,定当鼎立扶持,自登基三年之内,汝为大将军。”
“况曹卿鸿志何止于斯?若某现在开始建议父皇谋划北伐,积攒大汉国力,待得以后,北定匈奴鲜卑,南破百越,天下之大尽属大汉。”
“到那时,某为万古一帝,而卿则为某之麾下利刃,名扬千古,若论成就,何止于卫霍?”
当初,曹操虽惊讶于刘辩所言这一番话,但他并没有太过在意,只是归结于太子年少轻狂之言,回答几乎同当初的项明相同,也是忠于天子大汉云云。
刘辩不但没有半点失落,反倒有一些深邃的眼神至今仍历历在目,正是那道眼神,让曹操将此事记到了现在。
如今每每回想起来,他完全可以从中感觉到刘辩之能。
至少,对方在尚且年幼之时便开始积极笼络党羽,谋划登基之事,这可不是寻常帝王能够想到做到的事情。
甚至说,刘辩招揽自己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用自己来制衡当初如日中天的何进。
倘若当时的刘辩真能分析出当时朝堂局势,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登基之后最大的敌人,那么这位天子的城府甚至都不能用切不可测来形容。
结合他近日来的一番举动,曹操便能够知晓,当今天子确实有希望成为他口中所言的伟大帝王。
只要他将远超常人的智慧用在治理朝堂之上,那么曹操有理由相信,对方会带领大汉走向前所未有的辉煌。
他虽然不因拒绝对方而后悔,却也觉得自己当初确实看走了眼,错过了一些际遇。
同时,这件事或多或少改变了他的性格,当他遇到类似事情之时,都不会再冲动行事。
如此帝王,怎能是任凭摆布之人?纵使董卓可以借助舆论和兵权的力量保护自己,但两者一旦发生冲突,便会在雒阳掀起比之前更要动荡的腥风血雨。
但他又不好对董卓明言此事,只得用自己的方式,再度拒绝对方,希望对方能够明白自己的用意,从而折返凉州。
不过,曹操心中清楚,董卓大概能够理解自己的做法,但放弃的可能性不大。
应何进之召发兵雒阳,如今何进身死,董卓却在中途因为自己的一番话继而折返,若此事发生,董卓颜面何存?
若是被天下人鄙夷倒也罢了,董卓麾下之人将如何看他?此事一旦发生,暗中带来的影响将是无法估量的。
况且董卓已有发兵雒阳之举,就算中途转向,亦有谋反之嫌,待得天子积蓄足够的力量,必将会降罪于董卓。
而朝堂之上,再无何进帮董卓开脱,可以说,一旦...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