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上孔家,便是学术之争,背后的事件也会随之放大。
“继续说,百家究竟做出了什么举动,使得霸占朝堂三百年的儒家也讳莫如深?”
蔡琰白了项明一眼,他可以算是兵家出身,来历远至数万里外的不周之下,自然可以说出这话。
但包括她与蔡邕在内,几乎所有大汉文士都有着儒家的身份,此刻,听到项明如此不客气的言论,也不禁有些不快。
不过,她知道项明是故意取乐,也没有计较,想了想,这才道:
“妾身听闻,现如今墨家虽无钜子,却出现了一名可以服众的游侠,他整合墨家残余,在徐州已有近千人的势力,虽引起朝堂关注,但最后不知为何不了了之。”
“而传言益州牧麾下,聚集了一批法徒,肆意修订律法,令人生厌。”
蔡琰语气之中也夹杂着一丝厌恶,在以仁义为准则的儒家观念之中,法家的刻板无情是极为不合儒礼的,同时,这两家的观念也是最擅长执政的,因此,在秦及先秦之时,两家斗争尤为激烈。
其中最为著名的事件,便是焚书坑儒。
世人皆知此事是始皇帝嬴政毕生最大的污点,但能够做出如此极具争议的决定,至少不会全部都是嬴政的过错。
任何决策者的错误,抛开主观因素之外,也离不开客观因素的推动,其中除了儒家本身存在问题以外,法家的怂恿也是这场事件爆发的重要原因。
直到现在,虽法家名义上已经不复存在,但提及酷吏,儒生还是冠以法徒的称呼,借此暗指对方儒皮法骨,这种称谓也就变成了一种稍文雅的辱骂方式。
蔡琰接受的教育之中,自然也带有这种怨愤,于是,提及法家之人,明显没有好脸色。
项明则无奈摇头,说起来,他也是经历过那个时代,自然对儒法之争颇为了解,但他没想到的是,即便过去这么多年,儒者对法家的怨念依旧没有消散。
但项明此刻又没有化解两家矛盾的资格,因此只得暂时搁置,等待时机成熟再去解决此类问题。
现在,他只能等待蔡琰怒火稍息,继续讲述:
“农家倒是没什么动静,但当初张角能聚集千万信徒,虽无证据,但康成公还是怀疑其中有农家的推波助澜。”
“至于兵家,自然不用多提,不禁夫君入世,伴随而来的还有淮阴侯后人,秦时的武成侯后人和武文侯后人。另外,虽大汉众将军不称兵家之名,实际上也有兵家之实。”
“这些便是妾身所知晓的百家事宜,至于更为详细的情况,夫君还是去问家父更为合适。”
蔡琰说罢,轻轻挣脱项明的怀抱,站起身来,望着楼外飞雨。
项明应了一声,他现在只是稍作了解即可,至于详细情况,完全可以等到上任扬州再行打听,眼下还身处雒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想到这里,他也随即站起身来,揽蔡琰入怀的同时,淡笑道:
“雨过雒阳,此情此景,何如你我赋诗一曲,看看是谁所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