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弘晴奉旨入畅春园,在藏拙斋办公,主持政务大局,虽未挂上监国之名,却行监国之事,诸部政务、各地奏事折子经大学士抄写节略后,一体转到弘晴处,由弘晴朱批过后,方才能呈送御览,权柄可谓是一时无两,论及威势已是位极人臣,除了没个正式名分之外,已是几乎等同于半君了的,这等情形一出,朝野间自不免哗然一片,叫好者有之,艳慕者有之,当然也少不了竭力反对者,更有不少流言满京师乱传不已,朝堂内外可谓是好一派乌烟瘴气的闹腾。
众口铄金,流言可以杀人!这个道理,弘晴比谁都清楚,实际上,早在老爷子欲行洪武帝立建文之流言刚开始传出之际,弘晴便已是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等流言背后的阴霾之所在,也知晓这等流言传得多了,必然会惹来无穷的麻烦,然则弘晴却并未出手去干预,不是不想,而是不能,只因他很清楚这等事是辩说不得的,真要是去辩了,不单不能澄清事实,反倒会令这等流言更加甚嚣尘上,正因为此,尽管心中有着不小的忧虑,可弘晴还是理智地保持着沉默,对乱传的流言来了个视若不见。
流言,弘晴可以置之不理,可对于朝中群起的反对声浪,弘晴便不能不加理会了,只是令其感到棘手的是——此番领衔反对弘晴行监国之权最烈者,既不是四爷的人,也不是八爷的门下,而是王掞这个文渊阁大学士。
王掞,康熙九年进士出身,当过翰林,任过地方封疆大吏,又在朝中打熬多年,六部尚书都轮了个遍,除了工部尚书只在康熙四十一年短暂地代过半年之外,其余各部尚书都至少干满了一届,还曾两次当过会试主考,门下极多,说是桃李满天下也不为过,向以敢言刚直而著称,虽非废太子胤礽之党徒,可却是其之坚定支持者,自康熙四十八年胤礽二次被废黜以来,此老已是不止一次上书要求老爷子复立胤礽,屡次被老爷子责怪,却依旧不改初衷,老爷子尽管被其烦得不爽得很,可念其忠直,却是每每宽待于其,显然有些骄纵过度了的,这不,今番弘晴奉旨主持政务的消息一经传出,此老立马在朝中上蹿下跳,串联了陈嘉猷、陶彝、王允晋等十二名御史以及翰林院检讨朱天保、孙绍等朝臣三十余人联名上本反对,理由是监国之权非储君不可为,并再次动议复立胤礽为太子。
王掞可是乃是康熙朝的老臣了,声名卓著,又位列中枢重臣,他起来带头唱反调,影响本就巨大无比,再加上四爷、八爷等人暗中推波助澜之下,这场倒弘晴的风暴之来势不可谓是不汹汹,不说亲近弘晴的朝臣们为之心惊不已,便是连三爷都有些沉不住气了,急忙忙地将弘晴召到了颐和园的内院书房,紧赶着便议上了。
“晴儿,这几日畅春园里可还平静否?”
今夜已是除夕了,弘晴进畅春园不过三日,朝中已是反弹迭起,暗潮滚滚之下,三爷自不可能会不担心,没旁的,不管三爷对弘晴的态度是嫉妒也好,艳慕也罢,可有一条三爷是清楚的,那便是弘晴绝对不能倒,若不然,他三爷也断然没个好下场,从此意义来说,父子俩乃是一体的,三爷心中已是下定了要出手为弘晴鸣不平的打算,只是在不清楚弘晴的真正想法之前,三爷却是不好为弘晴做这个主的,甚至不好直接问弘晴的算计之所在,也就只能是假作风轻云淡状地问出了句无甚营养的废话来。
“回父王的话,一切尚好,只是积累的公务颇多,若要清理明白,恐还须得三数月之时间。”
弘晴心中其实很清楚三爷真正想问的是甚,只是在三爷直接问出来前,弘晴却是不想就王掞一事多谈,此无他,三爷其实压根儿就帮不上忙,真要是其插手其中,不单不能有所助益,反倒会将事态进一步地恶化了去,这么个道理其实很简单,三爷一动,不说老爷子会起猜忌之心,四爷、八爷等也会从暗地里捣鼓转成明面上的攻讦,一旦如此,事态可真就难以控制了的,毫无疑问,这么个解释难免有得罪三爷之嫌,弘晴自是不好亲口说出,这也正是天家父子相忌的悲哀之所在罢。
“嗯,阿玛听闻王掞此番闹腾得凶,皇阿玛对此可有甚批示么?”
这一听弘晴应答得虽是恭谦,可明显就是在虚言应付,三爷的眼中不自觉地便掠过了一丝淡得几乎难以察觉的阴霾,不过么,倒是没就此发作出来,而是嘉许地点了点头,索性将话题挑明了来说。
“好叫父王得知,这几日王大人确是领衔上了些本章,约莫四十余数,孩儿已是原封不动地都转给了皇玛法,至今尚未闻皇玛法有甚表示。”
三爷眼神里的那一抹阴霾虽是一掠而过,可...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