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黄昏,天色微暗。薛蟠倒不知道林老在背后对他的谈论,走出林府大门之后,他便沿着秦淮河,一边哼着小曲,一边向家的方向漫步而行。
落日的余辉照耀在秦淮河面,散发出淡淡金光,黄昏的金陵城远没有晚间的那么热闹,但是却别有一番风味。商贩们有的在摆好摊位,有的在点燃灯火,行人们也算得上熙熙攘攘,走来走去。河上偶尔驶过一两艘花坊,俏丽的船娘放声歌唱,惹人侧目。薛蟠走的很慢,一边走着一边打量这沿途的风景。
对于见惯了现代化大都市喧嚣场景的薛蟠,自然也不会太过惊讶,毕竟繁华这种东西算是比较级,这十八世纪的金陵城纵然再过繁华,对于薛蟠来说也就那样子。不过古色古香的景象,让他看得却很是舒畅,或许是来的不久还未厌烦的缘故吧!
一艘高桅大船突然出现在秦淮河上,似乎是从运河那边驶过来的,与这秦淮河的画风显然很不搭配。船摇摇晃晃的停靠在一座码头上,一大群衣衫褴褛的人群从船上挤了下来,就像沙丁鱼罐头一般。
是北边的难民!
之前薛蟠也和林老稍稍谈论过这事。本朝国号为唐,估计到历史书上大概会给他个后唐或者末唐的称呼。薛蟠也翻阅过史书,从《史记》、《汉书》到《明史》,二十四史倒是与前世基本一致,只是到了明末有了些微小的变化。满清的铁骑踏足中土后很快就退回了关外,倒是一位李氏的义军领袖逐鹿成功,一统江山,那位义军领袖自然便是本朝太、祖皇帝了。
这后唐的诸多事宜,基本顺从明制,对于薛蟠来说自然是有好有坏,好是毕竟头上不用多一个影响颜值的辫子,坏么自己则对历史的推演一无所知了。
太、祖皇帝定都洛阳,建国之时国力昌盛,将满清铁骑赶出了山海关,收复燕云,重修长城,倒也不失一大功绩。不过近年以来,年景不好,不是黄河泛滥便是天下大旱,或者遍地蝗灾,总之后唐国力渐衰;而满清据说出了个什么四太子,推行了个一条鞭法,国力渐强,挥师南下,燕云诸地又尽落入其手,大军甚至逼近登州、烟台,整个山东岌岌可危。
林老和薛蟠一起时,每每谈到这北国四太子,他一则对这异族不分长幼不认嫡庶很是蔑视,二么眉宇间则对这位四太子的能力很是忌惮。
战火燃起,自然会出现很多难民。从山东到金陵,无家可归的难民乘船沿着大运河,躲避到了这江南之地来。江南本就是天下富庶之地,收下这批难民自然没什么问题,不过难民能否生存下去就是个很大的疑问了。换句话说,以这金陵城为首的江南地区,消费水平挺高的,这些无家可归的难民基本很难生存下去。运气好的,说不定能卖身为奴,或者去当个帮工,运气不好的么,只能流落街头了。
林老每每谈到此,也是痛心疾首,金陵的官员们也曾组织过大族富户商议此事,募捐了些银子,不过也仅仅是杯水车薪,该卖身的也得卖身,该为奴的也要为奴。
这艘大船自然不是第一艘了,这样的难民潮薛蟠也是见得多了,起初还颇有些同情,后来也渐渐看淡了,这么多难民,就算自己散尽家财也帮不过来的。
自己早已过了那热血的年纪了,也不求为了拯救中华民族而奋斗,能保住薛家这个小家庭就很好了!就算满清的铁骑南下,最差自己带着家人乘船出海,去东南亚或者日本,生存下来总归是没问题的。
一边思考着,薛蟠一边很是无聊的踢飞了脚边的一块石头。
“哎哟!”一声很小的哀嚎声。
薛蟠仔细一看,才发现离自己不远,有一位头插茅草的少年,在他手中似乎捧着什么东西!
这样卖身的,这几日金陵城早已屡见不鲜了,薛蟠本也不以为然,但是毕竟是自己不小心踢了他一脚,所以便多看了他几眼。
倒是一个挺清秀的少年,大概十二、三岁的年纪,身材修长,很瘦弱,但是面色坚毅。换作是耽美分类的话,恐怕一位重要的男配角就此出场了;但是考虑到本文的分类是言情,所以他仅仅只能担任一名酱油了……
一个主意顿时闪现在薛...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