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女王的棋局》是拍女王的棋局,不过怎么拍,是一个大问题。
张昀一边写一边改,哪怕很熟悉原作,却也进度缓慢。
需要改的东西太多,原作里有太多不符合华夏国情的设定了。
比如年代背景,原作中的背景设置在50年代的美利坚。那个时候,美利坚当然非常现代化非常潮流了,但那个时候的华夏,大家的衣食住行还成问题呢,哪有时间关心棋牌娱乐。
所以,这个得改。
再比如令女主上瘾的孤儿院里的药丸。那玩意儿是孤儿院为了安抚心灵受到冲击的孩子而准备的镇静药物,后来也被政府禁止了。而华夏根本没这玩意,所以这个也得改。
至于什么领养家庭的矛盾,女主坐着飞机在全世界各地参加比赛,这些都得改。
最最关键的,也是最需要改的,就是女主下的棋。
不能是国际象棋。
国际象棋这东西,国内没多少人玩,就像当初张昀提出这个创意,陈琦说的那样,写国际象棋的剧本,绝对只有扑街一个结果。
——已经有不怕死的同行试过了,死得挺惨的。
这一切都要改,张昀想要将《女王的棋局》搬到华夏来,除了剧情的大致结构,基本上都要重新考虑一遍。
而目前来说,他大致找到了比较合适的更改方式。
不是架空,因为架空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糊弄过去的。
编剧在写一个架空剧本时,他知道这是架空的,但读者会自然而然代入某一个时间地点作为背景。而华夏的剧本,观众只会将其代入华夏这个背景。
在华夏这个世界观下,孤儿院里有镇静剂?
肯定会有观众发出疑问。
所以张昀犹豫再三,决定将这一段剧情改成,因为父母车祸导致女主精神不稳定,在医生建议下孤儿院为女主开了镇静性药物。在服用一段时间后,虽然女主的精神稳定了下来,但她却也对这种药物产生了依赖。
这样的话,虽然会导致某位黑皮女性戏份少上不少,但也还不错。
关于时代背景,张昀将其更改为华夏的八十年代中期。
女主童年时期在护工的带领下开始学棋,进步神速。而等她真正成年,有资格去参加比赛时,已经是九十年代初。那个时候,华夏开始了发展,正符合华夏的国情。
其他的一些问题,张昀修修改改,差不多也已经弄好了。
而最关键的,女主到底要下什么棋,张昀却前后考虑了许久,方才决定将其定为“围棋”。
这种考虑不是无的放矢,张昀是真的考虑了好几天,才下了最终决定。
他之前一直都觉得“象棋”更适合。
毕竟,围棋这东西,比国际象棋普及,但也不是每个人都会的。
这玩意儿得学上几个月,才能有点儿围棋棋手的样子,不像象棋,只要懂得基本规则,是个人都能玩上两盘。
诸如买来围棋棋盘只能下五子棋这种事,估计在座的各位肯定有人干过。
作者君有一个朋友便是如此。当初看了《棋魂》之后,心血来潮在网上订了一个棋盘,在手机上开始学习围棋。
看了两节教程,自觉已经弄明白了什么是“气”,什么是“打劫”,用什么样的方法能够围死对方,然后去和简单人机对局,被杀得倒输不知道多少个子。
棋盘一到家,他就给扔到茶几上当摆设了。
当然,这可能是我那个朋友脑子不好使,不过周围的人很少有下围棋的,这确实是真的。作者君活了这么多年,也就碰到过两个玩围棋的人而已,玩得还都不咋地,只属于入门级选手。
围棋的普及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
言归正传。因为生活中玩围棋的人太少,所以一座普普通通的孤儿院里藏着一个会下围棋的护工,这事儿有点说不过去,除非那个护工的真实身份是扫地僧。
而同样的,如果这部剧下的是围棋,那么结尾女主返璞归真,在公园里找大爷下棋这一段,看起来就有点假了。
你去十个公园,可能有九个公园里,是一堆老大爷聚在一起下象棋,而不是下围棋。
不过,在认真仔细地考虑了象棋和围棋的世界影响力和剧情需要后,张昀到底咬着牙,定下了“围棋”。
围棋虽然玩的人少,但你硬说护工会玩...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