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着一个木匣或是一个布袋。
赵海明、赵猛都是知道木匣都是盛放阵亡破虏军水师衣冠的,只是木匣不足了才先用口袋装运。
可想而知,这是多少人的性命丢在了南方那个温暖的海洋里。
赵烈也在赵达和余大宝的随扈下来到了码头上,所有的军兵都是齐整的向赵烈敬礼。
赵烈还礼并且走到了最头里站在军阵旁。
刘福贵和护卫急忙敬礼,他们所在的靖海卫战兵如今就是驻防石岛。
靖海卫备军加上从其他备军抽调的三千余精壮备军混编,成为了如今的靖海卫战兵,共计六千余人。
如今指挥使就是刘福贵,而邹怀恩如今是刘福贵的下属千总。
驻守石岛的战兵当然是迎候阵亡者的最佳人选,所以刘福贵接到命令,除了值守的两个千队外,其他的军兵都抵达了这里。
除了两千军兵围拢军营和码头外,剩下的三千余军兵都来到码头迎候阵亡的弟兄们。
“刘福贵,告诉你的麾下,所有为国捐躯的弟兄们返家了,本将望他们都要敬重这些兄弟们,不要喧哗不要私语,如果有人胆敢犯禁即刻军法从事。”
赵烈肃容命令道。
其实这些迎候破虏军阵亡将士的礼仪宣抚官早已说教不知道多少次了。
但是此次阵亡的军兵实在是太多,来接运的战兵也是人数众多,赵烈可是不希望在此庄严肃穆的场合有哪个缺根弦的浑人出丑,让这个庄严的仪式变味。
“刘福贵遵命,麾下军兵必会将为国捐躯的军兵们迎回大营。”
刘福贵恭敬的敬礼。
然后将数名护卫打发出去通秉各个千总和百总,传递出大帅的将令。
当第一艘盖伦商船靠上码头上时,三个千总队排成了整整齐齐的三个大阵,这三千余军兵恭恭敬敬的肃立。
军阵的最前方是赵烈和于富贵等人。
当盖伦商船停稳,舷梯竖起,赵烈手里捧着一个木匣第一个走上了商船,在甲板上已经铺满了阵亡将士的衣冠。
赵烈将一个名唤蓝三的船长的衣冠放入木匣然后在赵达和余大宝的随扈下走下船头,于富贵等人随同其后。
赵烈回到码头上原来的位置将木匣放置在地上,然后叉手侍立在后面等候着。
于富贵等人也是手捧木匣回到赵烈的身后肃立。
其他所有的军兵都是依次上船,从商船上捧下阵亡军兵的衣冠回到码头还是依次列阵。
整个码头和战船上除了军兵们走动的声音就没有其他的声音了。
所有船上和船下的军兵们都是正容肃立,整个码头和海港根本不象是有数万军兵的样子。
当两艘盖伦战船上的所有阵亡将士的衣冠都被迎候下来后,三个战兵大阵又恢复了齐整。
“兄弟们,本将带着你们回家了。”赵烈虎目含泪高喊一声,当先手捧木匣向着大营走去。
赵烈身上的沉重没人能了解,因为破虏军这次重大的伤亡还是在他的军令下出现的,也只有他明白他带给这个世界多大的改变,改变多少人的命运。
是,他是救助了数十万的难民,让他们过上了好日子,而这些辽民和山东难民对他和赵家感恩戴德,甚至几乎家家供奉他的画像,因为他们不再颠簸流离不再被迫卖儿卖女,过上了富足体面的日子。
但是赵烈心中清楚他也是利用这些难民整训出了大明第一强军,这支强军随着他的军令四处征战,可说破虏军的这十年就是血染战袍的十年,几乎没有太多的闲暇的时光,这支强军的赫赫威名是用军兵们的鲜血和敌人的头颅铸就的。
从本质上这些军兵百姓不欠他什么,双方其实是各取所需。
但是这句话他只能埋在心里,因为前面还有大战等着他和破虏军,那是场只许胜不许败的决战,他需要这支强军为他为华夏迸发出最无畏的精神和最强悍的战力。
赵烈当先出发,所有的军兵随着赵烈的脚步整齐的向着军营进发。
所有的军兵都是涌起对赵烈的崇敬,在大明有这样的大帅吗。
为军兵发下足额粮饷和奖励,帮助军兵成家立业,为伤亡的军兵给予大笔的抚恤,看望受伤的军兵,为阵亡的弟兄们抬棺。
大明的地界里有一个算一个,有这样的将主吗,有这样的主公吗。
所有的军兵都是跟从赵烈默默肃穆的行进着,心里却是有团火,他们知道即使他们将来有为国捐躯的一天,身后的荣光自有赵大人看护,那还怕个球。(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