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人也没这样的。”
德国‘汉斯’不理解什么叫‘精神原子弹’。这个在后世被嘲讽的词汇,在当下却是对应现实的必须——物质条件不如敌人,就只能拼精神了。
赵眼镜也感慨的很。
别说前线这小小的班副,就连志司都察觉部队在鸟枪换炮后不会打仗了。
过去大胆的穿插包围是我军杀手锏,近战夜战运动战是克敌制胜的法宝。美军总是想不通,一支轻步兵哪来的胆子朝自己纵深跑?
可现在志愿军装备多了,机动性反而差了,没办法靠铁脚板在山野乱窜,反而开始惜命在山野跟敌人打阵地战。
美国人倒是很乐意干这种事。
但抛掉现代化装备又是本末倒置,所以志司已经开始在总结经验教训,摸索如何在现代化条件下的战争。
把敌人的压力当动力,美军这块磨刀石将磨出天下无敌的利刃。
“志司的想法很简单,还是要动起来,哪怕在朝鲜的山野也要动起来。全体指战员不能有靠火力打仗的想法,要在运动中撕开敌人的防线。”
赵眼镜的话让施密特眼睛一亮,“你们想在山地打闪电战?”
‘闪电战’这个词倒是带劲。
“呵呵,山地肯定没法和平原比。但用自行火炮撕开敌人防线,用轻型装甲战车发动突击,发挥步兵师在山地的机动优势,切入敌后进行分割包围。”
赵眼镜笑嘻嘻做了个手刃切肉的动作,“过去我们装备差,光有想法却砸不开敌人防线。现在集中火力到一处是有可能办到的。
谁规定了,中国人就不能给美国人来个闪电战呢?我们偏不服,就要来试试。”
施密特听着有种眼界大开的领悟,虽然没有认真进行参谋图纸作业。但他目前所见,志愿军得到装备强化后确实在进行调整。
特别是各种口径的自行火炮装备部队后,确实可以在运动中为前线提供强有力的炮火支援。
美国人空有火力,却不愿把兵力分散到山岭中去。将看似高峻的山岭拱手让给更能吃苦的志愿军。
前者真是是火力平推成习惯了,离开车辆都不愿意动。让他们爬山比要他们命还难。
若是过去,施密特肯定觉着跟美军搞闪电战过于妄想,这可是德军都功亏一篑的事,中国人可以做到?
可看了志愿军在山野间越来越娴熟的战斗方式,施密特觉着这事有搞头。中国人把轻装部队玩的太厉害了。
“你们打算什么时候搞?”施密特觉着这至少是战役级的军事行动,不是几个师几个军的小打小闹。
“还缺自行火炮,得再多几个大口径自行炮兵营才行。”赵眼镜苦笑道:“还得备足炮弹,至少能连续战斗半个月。”
“半个月?”
施密特在欧洲打了好几年的大战,见多了血腥残酷的战斗。他猛一摇头,“真想打大战,至少得准备维持半年攻势的后勤物资。我们在莫斯科为这个吃过大亏。”
此刻,在朝鲜平安北道的大榆洞,志司转移到此地。
这是离前沿部队不过几十公里的小镇。小镇周边的山上有一处矿场,矿洞外有几处独立的房屋和工具棚。深邃的矿洞成了志司的天然掩体。
彭总开会,拉上志司各部指挥官讨论当前战局。志司情报处的江处长抓着细细木棍,指着沙盘进行讲解。
“朝鲜山多,道路崎岖,桥梁负载有限,哪怕是较为平坦的西面也不适合重装甲部队发起进攻。
根据前线部队反应,四十几吨的‘黑豹’坦克派不上用场。这一点对敌人如此,对我们更如此。
此外远射程的重型加农炮在山地也难以施展,但部队普遍对车载的120毫米和82毫米迫击炮表示赞扬。
我们用美军M3半履带装甲车加装苏联PM38迫击炮,全车重量不到十吨,近六公里射程在山区是完全够用的。
但部队也反应M3迫击炮车没有装甲,面对敌人炮火生存能力差,后续改装希望能给与加强。
情报处在前线调研,得出的结论是尽可能把炮装到车上。装甲防护适当即可,但炮一定要够狠,能打穿对面敌人的坦克。
另外......最好能普遍安装夜视设备。”
彭总等人听完,彼此低声议论一番。
一名带着厚眼镜的‘汉斯’副参谋长忽然提高音量,借翻译之口喊了句:
“我建议从民主德国弄几条改装生产线,招募几千名德国技工到东北设厂,就地改装一批前线急需的自行火炮。
其实火炮自行化好解决,难解决是油料。当年德国要是能有充足的高标号燃油,第三帝国是根本不会失败的。”
翻译只转述了前半句,后半句压根不敢说。
油料啊,还真是个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