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章 范村,葬礼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慕正的葬礼就是在这座老旧的房子里举办的。屋外的长满杂草的草坪上,聚集了范村的村民和他的亲朋好友。我有幸遇见了其中几个。假设没有他们,就没有后面的故事了。

    慕正生前养育有四个女儿,但他的葬礼是由二女儿一家牵头主办的。他的二女儿范文清,就是打电话给我邀请我来参加葬礼的人,也是接我那小伙子的母亲。我努力地想起,早在几年前,我记得见过她一面。那时她比当时年轻一点。她去参加活动的目的是照顾慕正老先生的旅途生活。

    我在葬礼上见到她时,她已经是一个年过花甲的老奶奶了。她的面孔紧绷,表情严肃,略带忧愁,虽很少有笑容,却待人有礼貌,她的话语很少。体格矮壮,常年辛苦劳作,岁月的洗礼将她从一位身体单薄的书香闺秀转变成双手坚硬有力,手指粗壮干瘦的老年农妇。

    在那个清明节,范家各方亲友从外地赶回来,或从江城,或是从江县,或是从南城前来表达对他的追悼之情。他们送上了各式各样的花圈、挽联,还有炮竹、香烛、钱纸用品等。

    迎宾时,文清安排儿子、女儿们站在门口迎接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客人。四个儿女有两个站在门口,他的儿女身材都较瘦小,其貌不扬,也不善言辞,看上去温温吞吞的。范文清则自己带着堂侄们在布置灵堂。慕正的棺材、遗像、灵堂布置在老房子一个大堂屋里。屋子的地面坑坑洼洼,墙壁是破旧木板,黑暗潮湿,也正好应景了这样的悲伤场合。除了老房子外,他们还借用了临近的堂侄的家和两个大草坪,用来烹煮,或摆放露天宴席。

    第二天上午,慕正的大女儿范秋月才赶到。她是由她的二儿子范冬涛、四子范红涛陪同来的,同行的还有她的几个孙辈们。恰当的礼数他当然不会忽略,他介绍她认识了在场各位,包括他的家人。家里人对她印象一般。

    他们的客人里有个衣冠楚楚的年轻人,负责在大门右侧的一张长桌上收纳宾客的礼金。范村有一种习俗,全村吃丧酒的习俗。村民登门悼念,会随上份子钱,数目从数十元到数百元不等,众亲戚纳礼之后,上过香,化了纸,便由人引导入座,有专门负责倒茶的村妇敬上清茶或香烟、糖果,宾客落座,陪灵。

    在中国,红白喜事是一家最大的事。通过这些事,可以轻而易举地看出一个家庭或家族之间是否和睦团结,是否集心协力,也可以看尽人情冷暖,可以看穿了很多人,看透了很多事,可以看出哪些人是真正的有情有义,哪些人忘恩负义,哪些人是真正的老实厚道,哪些是真正的鬼巧滑头,甚至可看到了一些所谓“城里人”与“乡下人”的区别,有对一些人的感激,也有对一些人的彻底失望。至于慕正老先生的葬礼具体细节,还是请他的孙子范梦富献身讲一讲吧。一些细节是后来他告诉我的。

    那年清明节,我请假十天,回范村老家去操办祖父的葬礼,这是一件心力交瘁的差事,熬了几个晚上不睡觉不说,且族人们人多嘴杂,辛苦吃力不讨好,虽然这件事已经办妥,但期间发生的系列事情及农村一些情况让我感想颇深,其中说的严重点,算是家丑,本来不想说,但不吐不快,不妨来跟大家分享。

    祖父一生活了九十多岁,于2013年7月去世。火化之后一直拖延到2015年清明安葬,期间搁置两年多。祖父早年是从农村出去,到城里谋职,四十岁时因为被化为右派,被下放到老家劳动二十年,后来平反后重新回到城里工作二十余年,才退休。

    祖父生前一直挂念农村老家,几乎每年清明节都回老家挂清扫墓,帮他的祖父母、父母、妻子、兄弟树碑立传。后来,大概2010年左右,他90高年时才考虑起自己的后事来,他不想给后人添麻烦,自己在村里最高的石山下找了一块地,自己去买了棺材老屋、选了墓地、树了墓碑。

    祖父原来是希望在农村老死而土葬的,在农村侄孙范大君家住了一段时间,结果身体很好,于是又回到了城里,不料后来竟突然老死在城里。因为在城市去世,按规定尸骨不能运回家,只能在殡仪馆火化才能报人口死亡证。如果不是他老人家已经在农村老家安排好自己老屋、墓碑的,我们原来打算把他安放在城市墓园里的。

    火化后,为了了却他叶落归根的心愿,把他运回农村老家去入土为安,在城里火化,运回农村入土安葬,这确实是一件考验人的事情。

    人们常说,人多力量大,指的是人心齐力量大。反过来,如果人心不齐,就会变成人多难办事。这是我在此事之后得出的一个体会。

    祖父一辈子无子,有女儿四个,有孙辈、外孙辈十多人,共约二十人,都已成家成业。这些外孙辈早年读书时,都或多或少得到过他的钱财援助或精神鼓励(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他当年的支援,他们不可能有今天美好的生活),那些外孙辈们,在祖父的支援下,书都读的不错。按祖父生前的话来说,是为他争了气,从火炕里面爬出来。

    如今他们都学有所成,生活殷实,摆脱了低三下四的苦日子。但这次祖父的丧葬,好几个都没有回来送他最后一程,如此可以看出其中大多已忘恩负义。

    那些人给我的感觉是,书越读的多,越不厚道——可能是长了知识,没长做人道理,这也可能当时祖父一味强求读书,忽视了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也可能是他们当初表现尚可,但时过境迁,情义不再,血肉相连的亲情被时间消磨殆尽,在城里待得越久,越鬼巧滑头。早年人越穷,接受的救济越多,发迹后越恩断义绝,越不知道如何去感恩报义。

    人们常说,那些用百家钱,吃百家饭长大的,大多数都不会去感恩报德的。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太多的恩情了,他们不知道、也不可能去一一报答,到头来,只好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