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上了客运班车以后,虽然只是一辆东风140改装而成的连座位都没有的大棚客车,但山民们无比满足。
他们常常站在摇摇晃晃的大棚客车里,饶有兴趣地回忆起三姓寨当年刚通车时的情景。
那是1985年。
三姓寨终于在建国36年后,修通了公路,可以通车了。
虽然是庐陵县最后一个通车的乡镇,但这对祖祖辈辈都靠肩挑背扛步行几天几夜才能抵达县城的三姓寨人来讲,是一件开天辟地的重大事件。
因此,三姓寨政府举行了隆重的通车典礼。
那一天,十岁的杨浩宇穿着一件洗的有些发白了的蓝色土布褂子,一条看不出颜色的补巴裤子,加上一双被大脚拇指戳了一个洞沾满了黄泥巴的解放鞋,斜挎着烂旧的土黄色帆布书包,和他们班上的同学们一起,争先恐后地从半山腰的官坪中心小学飞快地跳过学校旁一个又一个旱水田的田埂,羚羊一般灵活地越过沿途的沟沟坎坎,一口气跑了两里山路,气喘吁吁地跑到建在阴峪河河边的官坪村供销合作社,挤进密密麻麻的人群中,焦急而忐忑地等待着从乡政府开下来的汽车。
官坪的村的山民们,那一天几乎是倾巢出动。
在场的山民们叽叽喳喳地讨论着汽车的模样。
等待汽车出现的时间漫长而无聊。
于是,他们开始揣测汽车是和人一样站着跑还是像狗一样四脚着地趴着跑;在面红耳赤地争论着汽车吃什么;需要多少人才能开得动等等令他们费解的有关于汽车的诸多问题。
那时候,一辈子都没有出过山,没有看过画报、没有看过电视、没有打过电话、甚至连电都还没有用上的山民们,想破脑袋也想不出汽车到底是个啥模样。
“反正是个大家伙!”
有明白人总结道。
“不然的话乡里面也不会让我们花这么大的代价去修这么宽、这么结实的大路!”
“这还算是大路?我就说你们这些人都是些山哈你们还不承认!净出洋相。”
早年“投机倒把”出过远门去过上海甚至去过首都北京的吴老三,顶着一头抹了梳发油,歪叼着一根皱巴巴的带黄色过滤嘴的红塔山香烟,鄙夷不屑地对人们说。
“你们是不知道,北京天安门前的大马路比这个宽十倍都不止!”
“而且油光水滑,比大队部门口的大晒坝还要平整!就像青石板一样发着光!”
他不停地讽刺着这群“山嘿嘿”“泥巴腿子”,可眼神中却也一样充满着期待,他其实也想亲眼看一看能够翻山越岭抵达三姓寨的汽车,到底是什么样的“神”车。
就在他们讨论不休之时,远山的峡谷间有了一些动静。
那是像虎啸狼嚎以及黄牛的“哞哞”声一样,中气十足,洪亮而又悠长,响彻了山谷。
吴老三竖起耳朵听了听,胸有成竹地告诉大家,那是汽车喇叭的响声。
“等起!马上就来了!”吴老三示意大家安静。
人们刚刚还听见那汽车在远处的山谷间鸣着吴老三所说的那响亮的喇叭,可转瞬间一个绿色的大家伙就像一条巨大的绿色大狗一般,发出震耳欲聋的“轰轰隆隆”的马达声,飞快地绕过官坪供销社左侧的山脊,突然就出现在了山民们的眼前。
聚拢在路基与路边的人群突然由最初的期待变成了现在的极度惊吓。
他们不约而同地尖叫起来,腾挪闪躲,一哄而散,惊慌地往路边、往山坡上四处奔躲。
他们生怕这个比老虎豹子不知要大多少倍的、鸣叫着的、快速冲来的庞然大物会撞向自己。
直到那辆绿色的东风140喘着粗气冒着白烟,熄火后稳当地停在供销社门前场坝上后,人们才踌躇地陆陆续续向汽车靠近。
不断返涌回来的人们里三层外三层地将那辆绿色的东风140汽车围得水泄不通。
被挤到最里面的人终于摸到了还是热乎乎的汽车。
他们不知道该怎么表达内心的感慨,都只是在嘴中“啧啧”称奇。
夹杂着三姓寨表达惊讶的土话“个杂地!好大个家伙三!”
外面的人不断地争先恐后地往里面挤。
这个时候光看一眼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了,他们必须得亲自触碰到这个家伙,才能切身感受到什么才是汽车……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之内,几乎所有的三姓寨人都在谈论着有关汽车这方面的话题。
杨浩宇的爷爷奶奶包括他的外婆那天也都去参加了通车仪式。
外婆惊叹不已,说没想到会是这么大一个家伙。
听完别人的介绍后,外婆又说出了她那句口头禅:
“巧不过于人。”
而山民们说这个鉄疙瘩家伙那么大一个块头竟然能跑的那么快,而且还能灵活地转弯;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